「難置兒」顧名思義,就是很難被安置的兒童。怎麼樣的情況是很難被安置呢?小從叛逆、過動,大至情緒障礙、精神疾病,甚至合併多重障礙者,都屬於難置兒的範圍。
難置兒往往因為難以適應機構的照護方式,或難以和機構的同儕相處,所以一旦狀況惡化到待不下去了,就會發生不斷轉換機構的情況,甚至成為機構和機構間迴避安置的對象。但其實,難置兒需要擁有特教資格的保育員或生輔員來照護,並非一般安置機構可以負荷。難置兒在生活上會遇到的困難比一般普通安置兒童來的更多,願意安置他們的機構可以說是充滿挑戰,而伯大尼兒少家園,便是願意肩負此重任的機構之一。伯大尼成立故事
「伯大尼」,取自聖經中的一個重要地名,這塊地 主耶穌曾多次走訪,撫慰此地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是蒙 主耶穌憐愛且賜福之地。因此希望以此地為名,跟隨 主耶穌的腳步關懷並照顧社會上貧苦弱勢的人們。
▲ 施洗約翰為人施洗的地方
伯大尼兒少家園的成立起源於一位到中國宣教的英國傳教士─艾偉德。1932,抗日戰爭期間,戰火四起,越來越多孩子在戰火中失去他們的家,艾偉德傳教士因為到中國「八福客棧」接待旅客,巧遇一位骨瘦如材的可憐孩子,孩子身邊的婦人懇求艾偉德買下孩子,不然孩子便會活不下去。自此,便開啟了艾偉德收養孤兒的契機,而他也陸陸續續的收養了100多位因戰火失去家庭的孩子。▲ 艾韋德傳教士
1957年,抗日戰爭結束後,艾偉德傳教士輾轉來到了台灣,發現台灣也有許多因戰爭和疾病而流落街頭的孤兒,因此便在北投承租了一間停業的旅館,成立了「艾偉德孤兒院」,也就是伯大尼兒少家園的前身。隔年,艾偉德傳教士照顧孤兒的事情,被美國世界展望會得知,因此協助他在木柵的現址購地興建伯大尼兒少家園,並在1971年立案成為正式的安置機構。
▲ 位於木柵的伯大尼
時光荏苒,現今的台灣已非過去充滿戰後孤兒的光景,兒少安置機構的安置對象,也轉變為家庭經濟貧困、家庭功能不彰、隔代教養、受刑人子女、被不當對待、被遺棄等等背景的兒童及少年。而伯大尼兒少家園目前安置的對象,便是以2~18歲,由社會局轉介的難置兒少為主。
育幼院難處
伯大尼接待我們的王組長告訴我們,伯大尼屬於中長期安置機構,現在安置年齡最小的孩子是小學一年級,最大則是高中年紀。我們詢問組長機構內安置難置兒的比例,組長回答:「9成。」
要安置這麼多難置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據法令規定,一般2~6歲年紀的孩童與照顧者的比例是6:1,也就是說6位2~6歲兒童就要配置一位保育員,才是能妥善照顧孩子的人數比。然而,組長說,難置兒因為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難較多,照顧起來的疲累程度是照顧一般孩童的4倍,也因此在照顧人數比例上,至少4位難置兒就要配一位照顧者,才是比較能夠負荷的比例。
▲ 院內孩子畫作
然而,有在關注社會安置議題的人都知道,在兒少安置機構無論是社工,還是保育員、生輔員,都因為高工時、低薪資、責任大,又需要輪夜班無法陪伴自己家人等種種因素,導致流動率很大,人手不足的狀況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要4位孩童配一位照顧者,等於要比一般機構照顧者多一倍的人數,想想就覺得是件困難的事。
伯大尼兒少家園當然也明白,擁有穩定、充足的照顧人力,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因此,王組長告訴我們,家園過去一直在執行一項實驗性的家庭宿舍計畫,有別於一般育幼院聘請一位生輔員或保育員照顧小家(註1)的方式,伯大尼的實驗性家庭宿舍那是以一個完整的社工家庭─即夫妻當中包含一位社工,或夫妻雙方都是社工人員的家庭,進駐家園照顧孩子,讓育幼院的孩子和真正的家庭生活在一起,有點像把寄養家庭搬到育幼院裡的概念。
▲ 小家興建中
註1:小家,是小家庭的簡稱,育幼院機構通常為了讓孩子體驗家的感覺,也為了方便照顧,會將孩子分成幾個小群,每一小群稱為一個小家。身在同一個小家的孩子可以跟生輔員或保育員一起制定該小家的生活作息及生活規範。
▲ 育幼院內提供孩子戶外活動的空間
王組長說,伯大尼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做法,當然一方面是想解決過去照顧者因為照顧機構孩子而忽略自己家庭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做法,讓育幼院的孩子可以同時有父親、母親兩種角色的照顧和學習榜樣。
按照一般中長期安置機構照顧孩子的方式,為了方便照顧,也為了避免衍伸性別帶來的問題,通常從國小開始便將男生、女生分開照顧,而主要照顧者只會是單一性別。然而,這樣的照顧方式還是有其缺失,畢竟家庭中父親和母親角色能提供的功能不同,若缺少其中一方,就可能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種缺憾。
目前,伯大尼兒少家園已經讓孩子輪流試住這樣的實驗性家庭宿舍近一年多的時間,孩子也很能適應這樣新的照顧方式。因此,預計最快2019年的年底,家園就會正式招募進駐家庭宿舍的保育員或生輔員家庭,期待未來孩子們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健康長大。在育幼院生活的子強(化名),若照顧者剛好一直都是女性,那麼子強在長大面對異性間交往、甚至共組家庭時,將會缺少可參考的男性角色─舉例來說:如何當一個爸爸?子強可能會因為沒有從小模仿的對象而遭遇關係上的困難。
▲ 院內領養的哈士奇—阿嗚
拜訪的尾聲,王組長也跟我們提到,伯大尼除了照顧社會局轉介的這群失家兒童之外,同時也幫助社區裡的弱勢家庭、新手媽媽們,像是開放弱勢家庭青少年下午放學時段來家園寫功課、煮晚餐;或是開設新手媽媽教室,讓缺乏經驗的新手媽媽們能在家園裡學習相關課程,並交到媽媽朋友,彼此扶持打氣。藉此連結家園與社區鄰里間的關係,也讓伯大尼兒少家園真正實踐「伯大尼」名稱裡, 主耶穌協助弱勢貧苦的美意。
▲ 院內大小朋友合照
請支持等家寶寶安心水果計畫
●延伸閱讀:
- 遠見第17屆CSR企業責任獎報導
- 讓育幼院孩子吃上「完整一餐」
- 等家寶寶贈送交通車給聖方濟兒少中心
- 快篩一劑難求!等家寶寶協會盼募逾7000劑快篩
- 等家寶寶第一屆圓夢計畫徵選結果出爐
- 等家寶寶我的美術館
- 等家寶寶耶誕送禮
- 安心蔬果照顧寶寶
---------------------------------------
>>我是小農想加入計畫
>>我想推薦需要幫助的育幼院